外敷“诊疗贴”,给牛儿身子把把脉
老人的儿子杨红(化名)说:“目前喂有30余头,经过科技特派员专家对饲草用量的科学指导,我们以‘放牧+补饲’的方法养牛,饲养成本减少了20%,但是牛病防治技术‘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如今最想向专家们学习的是高品质公牛冻精配种技术,把牛群质量给提上来。”不难看出拥有多年养牛经验的他目光中充满对技术的渴望。
专家为全县养殖户“量身定制”了先进的肉牛养殖、疫病防治、人工授精、冻精改良和品种选育等技术30余项,上半年开展母牛妊娠诊断、鼻气管炎和异嗜症治疗等50余次,累计完成肉牛冻精改良配种4981头,产犊1894头,完成改良配种3348头,肉牛冻精改良受益农户3062户,带动脱贫户户均增收5000元。
内服“营养液”,为牛儿伙食调调味
“做好肉牛饲养,饲草配方和适口性是关键,要做到粗料细喂、精料勤喂,创造通风向阳的舍饲环境...”冒着绵绵细雨,宁蒗县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组来到新营盘乡月水湾畜禽养殖基地,深入牛舍为牛群高效喂养建言献策。现场发现牛群饲料供应不足、喂养不科学等问题,有的牛出现了卷舌异嗜等矿物元素缺乏的症状。牛主秋尔青说,“因为我们的玉米种植基地还未成型,粗饲料贮备不够,单靠精饲料投喂造成了牛群营养不均衡啊!”对此,专家提出防止酒糟霉变腐败、日粮平衡饲喂、青贮玉米制备和粗饲料本地化技术等建议20余条,使得养殖户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草贮藏和利用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日前,政府为牛场争取了产业入户路,助力养殖户对牛场进行升级改造,青储窖增至5000多立方,肉牛存栏增至166头。产业组向8家同类养殖户赠送2吨糖蜜舔砖和1吨矿物元素舔砖,为牛群提供营养配方10余套。
注射“造血剂”,带本土人才讲讲课
专家依托国家肉牛耗牛产业技术体系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与全县5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户按“1:3”比例进行了结对帮带。线上通过微信群和公众号应时应季发送各类技术指南,沟通和解决牛口蹄疲防控等技术难题20余次。线下采用“先由专家检查摸清牛体,指导‘学生’检查一遍,然后换另一头牛,先由‘学生’检查并描述检查结果,再由专家复查一遍核实‘学生’检查结果”的现场教学速成方式,亲手向牛场初学配种人员演示,解决了养殖户长期以来一直想不通的问题。
上半年共培训16个乡镇(街道)34名冻配人员,产业带头人和农户128人次、技术管理干部53人次、农技人员110人次,做到“实打实”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寻找“支撑点”,找产销路子搭搭桥
专家带头在跑马坪乡宁蒗金牛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丽江市郭爱珍、薛世明、李卫娟联合专家工作站和2024年云南省专家基层工作站,旨在通过专家工作站这个“导诊台”,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和成果示范应用,提供产品加工和市场开拓培训,打造产学研院企合作模式,推动牛、羊、草三个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创建,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在销售端,专家们积极招引肉牛屠宰、冷链物流等加工企业,探索“嘀嘀农牧”一站式肉牛全产业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探讨牛肉加工制品的适用性,解决小规模肉牛养殖户无资金、无保障、缺技术、缺市场等难题,将小养殖户变成产业工人。目前,宁蒗县肉牛存栏68918头,累计出栏9185头,带动农户增收破千万元。
郭爱珍教授将个人申请获批的“宁山彝牧”“彝凉犇牧”两个商标下的8个商标证转让给当地企业去打造公用品牌,为更好地推动高原特色肉牛耗牛品牌创建及销售宣传提供知识产权保障,辐射带动宁蒗种养殖业产品面向品牌化发展,还对部分牛场开展牛黄人工培植项目试点,利用胆囊术种植牛黄种子,延伸了肉牛的市场价值。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曾几何时,宁蒗肉牛产业的特点就是“散、小、弱”,缺技术、缺规模、缺品牌一直是困扰政府部门和老百姓的难题,专家团队深入宁蒗山村“急百姓之所急”,牛主的“烦心事儿”得到了轻松化解,养牛产业链孕育而生,带动了宁蒗畜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发展状况可谓“蓄势待发”。
云南网通讯员 杨彬春
责任编辑:郭小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