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德江:“牛人”抱团“犇”幸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24  浏览次数:671
核心提示:  冬日,驱车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向山顶行驶,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德江县牛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哞哞哞刚一下车,牛儿哞哞的叫唤声此起彼伏,走
   冬日,驱车沿着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向山顶行驶,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德江县牛人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哞哞哞……”刚一下车,牛儿“哞哞”的叫唤声此起彼伏,走近一看,几名工人正在住着上百头牛儿的牛舍里添加草料、喂水、打扫卫生,可谓是“牛事”繁忙。

  “目前合作社有500多头肉牛,最近刚从吉林购买了100头。”合作社法人冉景波介绍,“这是我和张清一起,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之所以千里迢迢前往吉林购买牛源,是因为他们那边的西门塔尔肉牛质量优,值得信赖。”

  黎明村作为德江县桶井乡的重点养牛村庄,当地村民历来有养牛的传统,287户村民中有144户村民养牛。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养牛的政策扶持,使得有发展意愿的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看到了养牛的前景。冉景波与张清就是因为看到了养牛的出路,并多次与黎明村两委表达了发展肉牛的决心。

  在该村两委的牵头下,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于2019年底建成占地12亩的肉牛养殖场,开始了养牛的道路。

  然而,养殖业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只有自己上手了,才会发觉养牛中遇到的困难。”冉景波说。

  起初,随着养殖场的建立,冉景波与张清从吉林引入60多头肉牛,但对肉牛防疫这一块一窍不通。“刚起步时,我们对于肉牛防疫完全不清楚,只能去请防疫师傅来帮忙。”冉景波说,一来二去还花了不少钱,他们深知只有自己懂防疫才能真正上道。

  说巧不巧。在冉景波一边请教防疫师傅一边自学的过程中,政府先后组织养牛户进行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渐渐地让冉景波对肉牛防疫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开始自己上手对牛儿进行防疫。“现在我算是真正地懂了干一行会一行的含义。”冉景波笑着说,掌握了防疫的知识,做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慢慢地,自从冉景波两人懂得防疫后,肉牛养殖场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60多头扩大到100多头,再到200多头,直到如今的500多头,成为了当地的“牛人”。

  “自己发展起来了,要带动村民们一起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冉景波的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不仅肉牛的规模得以扩大,更是开始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合作社先后在本村请了5位村民来此长期务工,负责平时饲养牛儿和打扫牛舍的工作,冉景波与张清在有空之余,还会传授相关的防疫经验。

  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昌宝介绍,全村肉牛存栏量超1400头,其中100头以上的有两家合作社。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并利用财政衔接资金进行入股分红,让黎明村108户脱贫户从中受益,年累计分红1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元。

  另外,黎明村还鼓励合作社和农户将粪便发酵还田,发展种植牧草,全村共种植牧草700多亩,其中牛人合作社种植308亩,除了农户自供以外,剩余的牧草,农户均统一销售到合作社,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户增收。

  近年来,德江县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当地实际,推动肉牛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抱团养牛“犇”出幸福增收路。

  2024年,桶井乡作为德江县肉牛养殖的重点乡镇,其肉牛存栏量达11682头,下一步,该乡将从稳主体强服务优模式等方面入手,推进肉牛产业进一步发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主办单位:梁平区鱼汇乐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渝ICP备2022014081号


渝公网安备500228020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