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门资讯 » 正文

发展舍饲养殖 富了口袋 绿了生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08  浏览次数:757
核心提示:  近年来,突泉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为实现禁牧不禁养,积极推广农区育肥的高效生产模式,发展舍饲养殖,持续扩
   近年来,突泉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紧密结合,为实现“禁牧不禁养”,积极推广“农区育肥”的高效生产模式,发展舍饲养殖,持续扩大养殖规模,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到永安镇哈拉沁村的红贵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羊舍干净整洁,羊群膘肥体壮,圈舍内对羊群进行了分栏饲养,将公母、大小、强弱都进行了合理区分、隔开饲养。走进羊舍,一只只活泼的羊羔或竖着耳朵打量四周,或欢腾跳跃尽情撒欢,养殖户杜红贵将刚粉碎搅拌处理好的草料投喂给羊群,圈舍里不断传出小羊的叫声,现场一派热闹的喜人景象。

  “这几年封山禁牧,我就开始走这个舍饲圈养的模式,圈养模式销售的还快。我现在有700只羊,这规模一年能出栏三茬,大概2000只左右。在销售方面也不用愁,有客户会提前预定,等长到一定斤数,他们直接就过来把羊取走了。”突泉县红贵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红贵说。

  从放养到舍饲圈养,红贵合作社将育肥羔羊存栏量稳定在700只左右,通过“出大补小、分期出栏”的方式,实现让存栏的肉羊每半年更新一遍。同时,根据季节变换,调整使用冬季棚、夏季棚,为羊群四季育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舍饲饲养情况下,便于科学饲养和管理,我们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的搭配饲草,保证营养全面均衡。避免那种‘靠天养羊’的‘夏天壮了、秋天肥了、冬天又瘦了、春天又死了’的恶性循环。”突泉县红贵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红贵说。

  突泉县红贵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里饲料存储库、干草棚、现代化饲喂机械装备应有尽有,规模化的舍饲圈养模式让合作社的收益越来越好。相比传统的散养靠天吃饭的方式,舍饲圈养的羊品质更稳定,出栏量更多,同时还能让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

  “以前的牛羊都是散养的,它们上山把山吃的是光秃秃的。现在好了,大家都开始圈养了,牛羊不上山了,草也绿了,空气也好了。”永安镇哈拉沁村村民杨青宝说。

  突泉县在引导广大养殖户转变传统养殖观念和增收致富的同时,更让山林枝叶繁茂。

  水泉镇合发村的翟立臣也是一名养殖经验丰富的“新羊倌”,曾经追着羊儿满山跑的他深感“靠天养羊”的传统放牧饲养方式经济效益低,转变养殖方式势在必行,于是,在各项利好政策下,经过多方考察,翟立臣决定发展育肥羊产业,走上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

  “我从最开始的200多只羊,发展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只了,经过10年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了,我们是从30多斤的羊羔开始育肥,经过三四个月的集中圈养育肥,出栏时能达到80斤或者更高。”水泉镇合发村养殖户翟立臣说。

  2014年,翟立臣从山东引进了200只肉羊,放养在附近山林。随着山羊数量不断增加,效益也逐渐上升。但是他发现,羊群过密,就会对植被造成破坏,在2017年,他放弃了熟悉的放养养殖模式,把挣到手的钱都用来修建标准化羊场,将羊群赶下山坡圈养了起来。在学习舍饲圈养过程中,翟立臣发现圈养不仅不破坏山林植被,而且容易形成饲养规模。

  “育肥羊优势明显,基本上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出栏,一年能出栏3到4批,再有两个月我这又要出栏一批了,除去草料、人工等所有成本,每只育肥羊大概能盈利150块钱左右,每年剪羊毛还能有点收入,总体来说利润还挺好。”水泉镇合发村养殖户翟立臣说。

  突泉县除了实行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还建立林地草原网格化监管机制,在全县188个村逐地逐片落实生态护林员和公益林护林员责任片区,实现森林草原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法规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的重要意义。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严格做好日常管控,严厉打击偷牧行为。

  如今,小羊们都住上了“标准间”,吃上了“健康餐”,配备了专职的“服务员”,规模、效益上来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减少了,突泉县逐渐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畜牧业发展新路径。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主办单位:梁平区鱼汇乐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渝ICP备2022014081号


渝公网安备50022802000544